春节的散文随笔

时间:2025-02-11 15:45:51
春节的散文随笔

春节的散文随笔

春节的散文随笔1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突然怀念起儿时的春节,许多的情景都历历在目。

记得从姥姥、姥爷家转学,回到我的出生地,那个偏远的坝上小城,是在1973年。那时的我刚九岁,正在上三年级。与姥爷家相距150公里,但口音却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难以改口,以至转学后时常被同学们学舌调笑,大约一个月后才慢慢改变了口音和同学们一样了。

儿时的我,同许多的孩子们一样,最盼望的就是过春节了,至今也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普遍的家庭生活都比较拮据。市民的粮食都有定量,买米面油要粮本,买布要布票,肉要肉票,糖要糖票……副食供应很紧张。所以,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相对比较多点的肉和其它一些平日吃不到的美味。

我接触的富裕家庭不多,那时也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春节前,每家都要彻底打扫屋子,拆洗被褥,洗许多衣物。那是个样板戏的年代,清楚地记得家里墙上挂着《龙江颂》中江水英和《红灯记》中铁梅的剧照。随后,家里要做的就是要准备新年的食物了,当时几乎每个家庭必有的三样就是:压粉条、炸点心、炖猪头。也买点糖块,炒制一些花生、瓜子,油炸一些蚕豆,也叫兰花豆,还有中秋节时储存在地窖的水果,这已是不错的条件了。

白天父母上班,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在晚上进行。粉条是用纯土豆粉做成的,坝上盛产土豆,比玉米粉、红薯粉要筋道、好吃,做粉条工序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小技巧,以至我一直也没有学会。每次做很多,做好后,一团一团的直接放到院子里冻起来了,这样也便于保存,做菜时也方便取用。我的家乡地处坝上,冬季最低气温常常达到零下40度,院内的东、西厢房也便是天然的大冰箱了。

炸点心主要是糖枣、麻花和江米条,这可是个技术活,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做的。我家每年都要请人来做。和面很关键,发面、搭碱、软硬、糖量等等。搓麻花很有意思,把和好的面切成条搓几下,折成三折,提起来就自动扭转成麻花了,我也在旁边认真的看和学,也试着搓了几个,没想到也成功了,受到父母的夸奖,心里还颇得意呢。搓好的麻花摆在一起,最后用北方特有的胡麻油(也称亚麻籽油)炸熟,金黄色的麻花便出锅了,一定要控制好火候和油温,点心可不需要外焦里嫩哦。

再就是炖猪头了。因为,当时肉价虽然只有八毛多一斤,却也要凭票供应的,而且也很有限,价格还是比猪头要贵得多且不用凭票,每家都要买三四个猪头。那时的家庭双职工每月收入大概也就四、五十元,养活五六口人,生活都不易。

炖猪头事先要用在炉膛烧红的铁钎子把猪头上的毛烫掉,弄的满屋子都是燎猪毛的味道。最后洗净,每个猪头分为两瓣,便于炖熟。那时,家里都用的是灶膛、铁锅,锅也比较大,满满一锅猪头要炖两三个小时才能炖熟。渐渐的铁锅里的肉香就飘满房间的每个角落,也飘到了窗外,左邻右舍都能闻的到,令人垂涎。我最盼望的就是三十晚上吃炖好的猪头肉了,最爱吃猪鼻子的部位,也只有今晚才可以足吃一顿,平日节俭的生活吃肉是很少的,剩余的就要挂在厢房,冷藏起来,留作以后慢慢吃了。

晚饭后,天色已黑下来,每家院子里都要挂起红灯笼。我们这些孩子,则每个人提一个里面点着小蜡烛的纸灯笼,有圆的也有长的,也有家长们自己做的,形态各异。兜里揣着着不多的鞭炮就跑去街里玩了。那时的炮竹很小,也很便宜,二毛钱一挂,只100响。这也不舍得一下子放完,而是逐个的摘开,单个的去放,为的是玩的时间更长些,点燃后没响的那些,也要拣回来掰断,用香头点燃火药看喷出的火花。有些调皮的孩子把点燃的炮竹扔到其他孩子的灯笼里,随着一声炸响,他得意的笑了,而被炸坏灯笼的孩子,委屈地提着破灯笼哭着回家向父母告状去了。

那时的家庭都没有电视机,只有在外面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玩才是最开心的时刻。偶尔也和父母玩玩扑克,听父母讲讲他们小时候过年的故事。许多人在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这叫熬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我熬不住,却也睡得很晚,就这样其乐融融的度过除夕之夜。

那个年代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年味却是浓浓的,四十多年过去了,太多的回忆至今仍记忆犹新,令人怀念,每每想起儿时的春节,也是那么的温馨、甜蜜和幸福!

春节的散文随笔2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喜庆、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着对春节的美好记忆。在春节,无论一个人身在何方,无论一个人经历如何,年关将至之时,都要收拾行装,风尘仆仆的踏上回家的归途。人们赶着回家,让家更温暖,让情更深厚。春节散发出的浓浓亲情,让这个节日倍感人情味,让每一个人倍感幸福。

春节,能够抽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这就是幸福;能够缓解压力,调整心态,这也是幸福;能够感受亲情的意义,理解人生的真谛,这更是幸福。春节给了我们幸福,让我们有时间,和家人聚在一起,忘掉压力,忘掉烦恼,忘掉功利。春节的幸福在于让心灵的停歇,对生命的顿悟,不再为了整日的忙碌,而错过一生的风景,不再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的虚幻,而丢失了心底的快乐,不再为了承载超负荷的压力,而忘记了幸福的本真。那种自然纯真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和栖息。

我眼中的春节是一个充满幸福吉祥日子。年少时,春节就是一年中最让人期盼的节日,因为有新衣穿,有压岁钱,还有好多好吃的,春节是梦寐以求的幸福。春节的喜庆和吉祥,表达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祝福与期盼。过年是人们最快乐的`节日,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享受新年的沐浴,充满着希望、得到了快乐、拥抱着幸福。

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前贴着春联,阳台挂着红灯笼,温馨而幸福。四面八方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烟花点缀了夜空,演奏出新年美妙的旋律,更描绘着一种幸福的符号。面对五颜六色的礼花,许下来年的心愿,那一刻是幸福的,接到一条条新年的短信问候,爱便会充满心中。有爱和温暖包围我们,这是最大的幸福,幸福就是春节的一个符号,在这样的传统节日,幸福是唯一需要表达的词。

春节里,全家围坐在大大的餐桌旁时,幸福被酝酿着、感染着,一年中不见的亲人总会有说不完的嘘寒问暖。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举杯敬酒,相互祝福:“工作顺利、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一句句真诚的问候,被春节的幸福和美满包围着。

春节,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的幸福表情,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幸福就是春节的符号。亲情在,幸福便在,春节将幸福的瞬间,凝固成永恒。幸福是春节的符号,幸福惊喜的每一刻,点亮又一个新年。

春节的散文随笔3

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在家乡,春节是我们最欢乐的节日,腊月三十的守夜,正月的拜年等都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永远刻画在我的心里。

家乡的春节习俗并不复杂,除去那较为简单的仪式外,剩下的时间与空间里,皆是无尽的欢声与笑语。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千家万户几乎同时打开大门,先迎一阵财神等吉神之后,再将鞭炮点燃,一时间,黑夜变白昼,万千鞭炮如 ……此处隐藏2756个字……穿上。我把自己认认真真的打扮喜庆,走出家门,路上空空荡荡,阳光也懒洋洋,商场里单曲循环的放着恭贺新年,我买下一支红酒。辞旧迎新的晚上,我慵懒的坐在沙发上,开着明晃晃的灯,看着央视春晚,喝着醇香的红酒,思念着一些人,守岁。

春节, 浓浓的美丽的乡愁。

我是异乡孤独客。

春节的散文随笔6

家的方向给我们以力量。

回家,回家。

春运,汹涌的人流是回家的人们急切的渴望和期盼。无论路途有多远,只为了平安和团圆。无论路途有多难,只为了和亲人相拥的那一刻。

春节,这个在华人血脉中流淌了几千年的节日,演绎出了让几亿中国人天南海北大迁徙的壮观场面。

春节,是个万家团圆的日子。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在这个节日被编织得密密实实。

轻轻地呼唤老家村庄的名字,那种亲切一瞬间便暖暖地包围了全身。老家是根,老家的天也蓝,老家的云也白,老家的风也清,老家的花也香。老家有血脉相连、声息相通的亲人,有伴着日月向前走、日新月异过光景的乡邻。

身在他乡的游子归心似箭,回家的大军汇聚成滚滚洪流。

回家的路,或许山高水长,风雪阻隔,或许车票很难买,车辆很拥挤,脚步很疲惫,但前行的步伐从不曾停歇。羁鸟恋旧林,那张贴近胸口的温热的车票啊,不正是游子归乡的翅膀吗?多少的风霜雨雪,多少的泪水欢笑,都凝结在遥远或切近的回家路上。回家的人,讲述着一个故事;回家的人,写就着一篇文章;回家的人,吟咏着一首诗阙;回家的人,诵唱着一支歌谣。那飘荡在故乡山风里的遥远的召唤啊,让人热泪盈眶。

迫切的心儿跨过高山大河,越过乡间阡陌,穿过大街小巷,那熟悉的老屋濡湿了双眼,旅途的风尘烟消云散。回家,真好!年下,真美!

回家过年,路的尽头是亲人倚立门口的望眼欲穿;回家过年,再一次倾听家人的唠叨和挂牵;回家过年,满眼满耳是乡亲们开心的笑颜和祝福不断。家乡的月亮星星在天边,家乡的方言暖在心间。门檐下红红的灯笼高高挂,大门前张贴起春联喜洋洋,院子里燃起鞭炮脆脆响,厨房里飘出浓浓的香甜,那熟悉的味道、温暖的记忆,永远是游子心中最美的年。

春节,是一年的终点和起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常年在外拼搏的你,无论身居要职还是穷困潦倒,老家都会用她博大仁慈的胸怀拥抱你,为你梳理疲累的翅膀,使你于片刻的休整之后,重新展翅翱翔于理想的天空。回家,吃个年夜饭,慰藉亲人们一年的等待和期盼,在亲人们为你构筑的港湾里,栖息心灵,扬起新的风帆。

回家过年,你被包围在浓浓的亲情里。漂泊已久的游子,在乡间漫天的飞雪里,在贴着大红“福”字的窗花前,身边是慈爱的双亲,眼前是知心的爱人和嬉戏的孩子,平安,团圆,幸福!

春节是中国文化的大荟萃。国粹和民俗文化展现在一个大舞台上。到了过年时候,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说着大人们教的吉利话祝福拜年,满心欢喜接过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大人们则风风火火地走亲访友,吃吃喝喝,逛庙会、看大戏,把沿袭了几千年的春节搅和得欢天喜地。

春节,像华夏大地上一棵生长了几千年的老树,它的根深深扎在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里,随着岁月的洗礼,愈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春节,是个恒久的约定。每逢春节,让我们打理好心情,收拾好行囊,向着家的方向,出发。

春节的散文随笔7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春联,贴在自家门的两旁,增添喜庆的气氛。关于与贴春联,还有一个传说呢!

有一个鬼域,鬼魂都居住在那里,那些鬼魂只有在夜间才能到人居住的地方。鬼域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神鸡,每当清晨神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城。鬼域的大门在桃树的东北方,门边站着两个神仙,名叫神荼、郁垒。如果有鬼魂在夜间干了什么坏事,神荼、郁垒就会立即把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捆绑起来,送去喂神虎。因此天底下的鬼都害怕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挂在自家的门上,以避邪防灾,这就是桃符,也就是门神。后来,人们干脆在桃符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认为这一样能镇邪驱灾。

到了宋朝了呢,人们便在桃符上刻上富有辟邪、祈福、求运寓意的诗词,挂在门上,一来,还可以辟邪去灾。二来,能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春联。后来,人们又将桃木换成了表示喜庆吉祥的大红纸,在红纸上写春联,在除夕夜贴到门窗两旁。

年年我们家都贴春联,今年春联的上联是:虎去雄风在。下联是:兔来喜气浓。横批:越过越好。门心是一个兔子形状的福字,可爱又喜庆。年三十儿,我帮着妈妈一起贴春联。我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拿着胶带纸。我们很快分好了上下联,正要往上贴的时候,我和妈妈却发生了矛盾。妈妈说上联应该贴左边,我说上联应该贴右边,我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于是我提议找“专家”去电脑上查。用百度搜索以后,发现电脑上什么说法都有,让我哭笑不得,有的说左为上,上联应该贴左边;有的说右为上,上联应该贴右边;还有的和稀泥说:现在是个个性化的社会,左右都无所谓,过去是从右到左书写,现在是从左到右书写……不一而足。看完之后,不但没有清楚反而更糊涂了,真是一头雾水!过大年了,为了让妈妈高兴,我们还是把上联贴在了左边。

春联贴好了,我退后了几步欣赏着比平常漂亮了许多的家门,红纸金字闪闪发光。愿我们的生活像横批写的一样,日子“越过越好”!

春节的散文随笔8

爆竹声声辞旧岁,瑞雪纷飞迎新年。

江城刚刚送走多年不遇的大雪,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早春二月。

在过几天,就是我国传统佳节—春节。新年之际,我们已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温暖。

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打扫卫生、筹备年货,我们家也不例外。节前,我和爸爸来到超市购买年货。超市里张灯节彩、货物琳琅满目,购物者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处处洋溢着节日气氛……

过新年贴对联、贴年画、贴窗花,都是人们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今天,我饶有兴趣地将门神年画张贴在门前,嘴里还唱着:“门神、门神骑大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忙逃跑,”逗得爸爸妈妈哈哈大笑。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吃年饭前,都要放鞭炮……

吃完年夜饭,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来到屋外。路上灯火辉煌,霓虹灯下,人流传动,大人小孩在空旷的场地上燃放烟花,到处是一片节日的气象。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燃放起爆竹,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祝福新年的到来。

是啊!在热闹的爆竹声中,送走了难忘的旧岁;在温馨的节日里,满面笑容的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窗外,是不变的星空,岁月悄然地流失,在新年岁月中,我又长大了一岁。

春节,是孩子们尽情玩的日子,也是大人访亲探友的日子。爸爸妈妈带着我走东家、窜西家,与亲朋好友渡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空中点点闪烁的礼花,环绕着缤纷的梦想,祝福你,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真是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告别今宵,无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

《春节的散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